工业气体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材料,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,是石化、化工、冶金、电子、医疗和食品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料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工业气体产业快速发展。至本世纪初,国内工业气体工业在“高速公路”上一路疾驶,最高增速达到65%,大大高于全球12%的平均水平。据有关机构预测,今后5年,中国工业气体将以10%以上的增速增长,产值将从2010年的600亿元人民币,增至2016年的1000亿元左右。
作为投资密集型、技术密集型、安全系数高的工业气体行业,在当前国内外竞争激烈、新技术日新月异、安全问题存在较多的背景下,“十二五”期间我国工业气体行业该如何发展?如何进行调整、整合,在“高速路”上实现“规范发展、创新发展、安全发展”?就此,记者采访了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、上海市气体工业协会等有关专家,他们作了八个方面的精彩解读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,河间市场对于工业氧气的需求也越来越大,宏利液氧分装公司成立于1995年,多年来,致力发展,诚信立身,我们用品质代言
“七化”战略指引方向
“专业化、社会化、集约化、液体化、管网化、综合化、国际化”这“七化”是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发展的指南。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国民告诉记者:“总结国际气体工业发展的经验,结合我国从“七五”至“十一五”20多年工业气体成长的经历,我们总结提炼了体现中国国情的气体工业“七化”发展战略;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,“七化”战略符合气体工业经济发展规律,已使产业的专业化、社会化、集约化、液体化水平有了极大提升;展望未来,只有坚持这一战略,持续提高行业竞争力,我国工业气体工业才能稳健行驶在阳光大道上”。
在贯彻“七化”战略中,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战术。孙国民指出,国内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的做法,为客户提供气体外包,积极为煤化工、石化、化工、冶金等大型企业提供配套;提升自身的规模能力和良好的多种气体供气能力,拓展新品种市场;构建周边供气管网,发展方圆300~500千米的液态、瓶装气体“基地”,形成一体化的工业气体供应中心;有条件的大型气体企业,可在国内建多个“根据地”,成为全国性的气体企业集团。
做大做强提高门槛
尽快做大做强国内工业气体企业,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,并形成与跨国气体公司竞争合作、共同服务气体市场的新局面——这是中国气体工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。
目前,国内气体企业有国有、民营、国有民营合资、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,以及大陆境内的港澳台投资企业。如何做大做强?孙国民提出“从五个方面努力”:一要鼓励和引导目前自身拥有大量气体资源的钢铁、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,实施多元化战略,深刻认识“工业气体业务完全可发展成为本集团扩张的重要增长点之一”,而可大有作为;利用自身优势,将现有气体资源整合为独立的气体公司,在保证为本企业主业供气的前提下,放权扩权,让整合后的独立、专业气体公司走向市场。二要支持组建2~3个销售收入在50~300亿的大型气体“航母”,形成中国本土气体行业的“龙头”,如宝钢金属有限公司、盈德气体集团、武汉钢铁集团氧气有限责任公司等已具备实力。三要打造一批销售收入在10亿~30亿左右的本土民营企业和其它所有制成分的气体“联合舰队”,如重庆朝阳气体有限公司、济南鲍德气体有限公司、南京特种气体厂有限公司和广东华特气体有限公司等。四要支持气体设备制造企业加快战略性进入气体产业,创出几个销售收入在30亿元或更多的工业气体设备制造企业。目前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、温州瑞气空分设备有限公司、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已作了有益尝试。五要对中小气体企业进行联合重组,解决中小气体企业在夹缝中生存,受“排挤”和“压迫”甚至“出局”的尴尬。